答: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化结构办出特色。
答:是指学校关于大学生教育与发展、教育教学与社会的关系、教学工作的地位、教育教学质量及其保障等的思想观念。
答: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必须始终贯穿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
答:200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简称质量工程。主要建设内容有:
①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认证;
②课程、教材建设与资源共享;
③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④教学团队与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
⑤教学评估与教学状态基本数据公布;
⑥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
2011年7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简称本科教学工程),建设内容有:
①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建设;
②专业综合改革;
③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与共享;
④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⑤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答:新建本科院校是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国家为优化高等教育布局,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需要,经国家批准建立的一批地方普通高校。据统计,1999年至2016年,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已达600多所。
新建本科院校的基本特征是:①具有地方(行业)性特征的服务面向;②以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培养目标;③与业界合作的办学模式;④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⑤注重实践的培养过程;⑥多元化结构的师资队伍;⑦服务导向的管理理念和制度。
答:《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意见》(教高〔2011〕9号)明确指出,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有五种基本形式:
一是学校自我评估;
二是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
三是分类的院校评估(包括合格评估和审核评估);
四是专业认证及评估;五是国际评估。
合格评估是国家对未参加过教学工作评估的新建普通本科院校(以下简称新建本科院校)开展的一种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形式。所有新建本科院校在规定期限内必须参加,并在通过合格评估后,进入审核评估范围。
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精神,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树立评估新理念、探索评估新方法、倡导评估良好风尚。充分调动学校、政府、社会三方面的积极性,促进学校合理定位,强化内涵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答:合格评估方案的核心内涵是“四个促进,三个基本,两个突出,一个引导”。
“四个促进”是指:促进办学经费投入,促进办学条件改善,促进教学管理规范,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三个基本”是指:办学条件基本达到国家标准,教学管理基本规范,教学质量基本得到保证;
“两个突出”是指:突出服务地方(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突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
“一个引导”是指:引导参评学校构建并逐步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形成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
答: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点是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评估是评价、监督、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是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截至2016年,2000年以来新建的本科学校数约占全国普通本科学校数(不含独立学院)的一半,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和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至关重要。开展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可以促进这些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本科教学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需求的能力;促进政府对这些学校实施宏观管理和分类指导,引导这些学校合理定位、办出水平、办出特色;促进社会参与这些学校人才培养和评价、监督这些学校本科教学质量。
答:本科教学评估是评价、监督、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是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估不仅能鉴定学校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水平,诊断学校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发挥评估指标的导向作用,引导学校更新教育观念、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深化教学改革,推动产学合作教育深入开展。而且评估具有激励和督促作用,能够促进学校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学管理、建立并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形成自我约束和监控机制。实践证明,“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已经取得切实的效果。通过评估,学校教学工作水平明显提升,达到了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学生成为直接受益者。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对开展高等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评估(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工作为其中的一种形式)都有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国家实行教育督导制度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评估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四十四条规定:“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教育质量,接受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和由其组织的评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第四十条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及有关部门依法对民办学校实行督导,促进提高办学质量;组织或者委托社会中介组织评估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并将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
学校参加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条件是:
(1)有三届以本校名义招生的普通本科毕业生;
(2)当年没有被限制招生和暂停招生;
(3)学校上一年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须达到国家《关于进一步提高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生均拨款水平的意见》(财教〔2010〕567号)文件规定的相应标准,即原则上各地方高校生均拨款水平不低于12000元;
(4)已有五届本科毕业生的新建本科学校应参加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凡因未达到评估条件而推迟评估的学校,在学校推迟评估期间,教育部将釆取暂停备案新设本科专业、减少招生人数等限制措施。对目前已有三届本科毕业生的新建本科学校,国家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评完。其余学校陆续达到参评条件后,届时依次接受合格评估。
答:提高质量是未来十年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为实现这一任务,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估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第二条:“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第十九条:“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改进高校教学评估。”第二十二条:“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第三十三条:“改进教育教学评价。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第四十条:“推进专业评价。鼓励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对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课程等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估制度。探索与国际高水平教育评价机构合作,形成中国特色学校评价模式。建立高等学校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第四十四条:“加强对民办教育的评估。”第四十七条:“整合国家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构及资源,完善监测评估体系,定期发布监测评估报告。”
答:
一是强调替国家把关,更强调为学校服务;
二是强调学校是评估和质量保障的主体,保障和提高质量是学校责无旁贷的责任;
三是体现由重结论向重过程转变,引导学校以“平常心、正常态”对待评估,重在建设过程和改进工作;
四是强调评估专家与参评学校平等交流互动,共同推动学校协调发展;
五是突显以学生为本,强调对学生的指导和服务,让学生成为评估和质量保障的直接受益者。
答:
一是使用数据分析方法。教育部评估中心基于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状态数据库,对各校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做出分析报告,并将其提供给评估专家分析问题,做出判断。
二是采用新的考察模式。评估专家在进校前要研讨学校的自评报告和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告,提出进校考察重点;在进校考察中,专家要全面考察并独立作出判断;专家在离校后一周内提交个人考察报告,专家组长汇总后形成专家组考察报告;在规定时间内,专家可以采取集中进校或分散进校的方式进校考察,对学校教学工作作出整体判断。
三是加大社会参与力度。专家组成员中吸收了部分行业和社会人士参加。
四是完善组织管理机制。建立项目管理制度,专家遴选、培训、考评制度和退出机制,及评估结论审议、发布和裁定。
答: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由7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39个观测点构成。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强调领导作用,要求学校各级领导班子遵循高等教育办学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落实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二是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鼓励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
三是强调经费投入,特别是政府和学校举办方对学校办学经费的保障。
四是强调学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形成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
五是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强调对学生的指导和服务。
六是强调产出导向,重视人才培养质量,重视师生和社会对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价。
答: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从评估方案设计理念到具体指标,坚持“以学生为本”,保障学生基本权益,具体反映在六个方面:
一是对学校办学条件提出明确要求,保证教学的基本投入,且应随着教育事业经费的增长而逐步增长。
二是注重对教学过程的规范管理。指标体系对教师教学、专业与课程建设、教学管理等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提出了明确要求,目的是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使学生直接受益。
三是明确要求按国家规定配备班主任、辅导员和学生工作队伍,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有助于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是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线,多个指标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就业。
五是强调对学生的指导和服务。指标体系中明确要求学校开展“大学生学习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创业教育指导、就业指导与服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心理健康咨询等服务”。还要求学校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搭建学生课外科技及文体活动平台,有激励学生参加的具体措施等,体现了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服务。
六是重视学生对教学工作和就业工作的评价,体现教育教学“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答:合格评估方案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主线,从学校的办学定位、指导思想等顶层设计,到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基本建设、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最后落脚点到考察学生就业,一以贯之地引导新建本科院校提高培养过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符合度。例如:
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考察学校是否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在合作开办专业、共建教学资源、合作育人、合作就业等方面是否成效明显。
在考察教师队伍时,不仅要看生师比,高学历、高职称教师的比例,还要看教师中具备专业(行业)从业资格和任职经历的教师的比例,更要看教师整体结构和水平能否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
在专业与课程建设方面,评估指标要求学校的专业设置应该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本校实际相适应,要求构建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的课程体系,其中尤其强调了对实践教学的具体要求,以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答:根据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求及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特征,指标体系从以下几方面突出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第一,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办学条件作了规定。要求实验室、实习场所和设施基本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及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达到国家办学条件要求,并有较高的利用率。同时,教师队伍中要有一定数量的具有专业(行业)职业资格和任职经历的教师。
第二,在“专业与课程建设”指标中对不同类型专业的实践教学时间作了明确规定。要求有一定数量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要有开放性实验室;对实习、实训的时间和经费要有保证,指导到位,考核科学;要求学校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学计划,规定学时学分,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出时间和任务要求,并把教师参加和指导学生社会实践计入工作量。
第三,在“毕业论文(设计)与综合训练”中要求选题紧密结合生产和社会实际,强调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要求50%以上毕业论文(设计)在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中完成。
第四,在“学风建设与学生指导”指标中要求学校搭建学生参加课外科技及文化活动的平台,有激励学生参加课外科技及文化活动的具体措施,学生参与面要广;要求有调动教师参与学生指导工作的政策与措施。
答: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分为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和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两个方面。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一般通过国家法律规定、经费保障、政策指导以及建立定期的评估制度来实现;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一般由高校依照自身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质量标准,提供人财物条件保障,加强过程监管,开展自我评估,收集信息,调节改进提高等方面构成。
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历史较短,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相对薄弱。因此,引导新建本科院校建设并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保障并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是开展合格评估的重要目的。合格评估指标体系设计充分体现了这一指导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在“办学思路与领导作用”指标中,明确提出“有以提高质量为核心、落实教学中心地位的政策与措施,重视建立并完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二是在教师队伍数量与结构、教学基本设施、教学经费投入等评估指标中都规定了具体的可量化的要求,使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有可靠的条件保障。
三是对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与综合训练等主要教学环节以及学生课外科技及文化活动、学生指导与服务等,都提出了明确的质量要求和监管措施。
四是专门设置了“质量监控”这一评估指标,要求“学校建立自我评估制度,并注意发挥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的作用,对教学质量进行常态监控”。此外,还设立了“师生评价”和“社会评价”的内容,引导学校注重收集师生和社会用人单位对学校的评价信息,及时改进工作。
答:合格评估指标体系中,要求学校要建立自我评估制度,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学校自我评估制度是我国高等学校教学评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基本的评估形式。
其次,学校既是人才培养的主体,也是质量保障的主体,建立并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是学校的内在需要,而内部评估制度是学校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今后学校每年都要向社会公布本科教学年度质量报告,历年的质量报告将作为国家和有关专门机构开展学校评估和专业评估的重要参考,而学校自我评估的结论和内容是形成本科教学年度质量报告的主要依据。
答:评估结论的形成分两个阶段:
首先,由专家个人在全面考察、独立判断的基础上按指标体系进行投票,专家组汇总统计专家个人投票结果形成专家组评估结论建议,评估结论分为“通过”、“暂缓通过”和“不通过”三种。
其次,专家组将参评学校的评估结论建议提交给评估专家委员会进行审议,审议结果由教育部评估中心予以公布。
评估是国家依法促进高等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手段和一项制度化的工作。学校既是人才培养工作的主体,更是教学质量保障的主体。因此,学校在接受评估时,应本着对国家负责、对学生负责的态度,以“平常心、正常态”对待评估,严格执行评估纪律,不弄虚作假,在评估的各个阶段确保教学工作的正常有序进行。做到:
教学基本设施主要包括各类教室(普通教室、语音教室、计算机教室、多功能教室、多媒体教室)、教学仪器设备、实习场所(实验室、实习基地)、图书馆及其管理手段和年图书文献资料购置费、计算机网络利用、运动场面积和设施等。教学基本设施按教育部教发〔2004〕2号文件规定标准考察。所谓“基本达到”是指数据适当低于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教育部教发【2004】2号)规定的合格标准,但必须高于“黄牌警告”的标准,一般指二者间的中间值。
考察教学经费投入,主要看教学经费投入是否能较好地满足人才培养需要。其中,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205类教育拨款扣除专项拨款)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13%。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1200元人民币,且应随着教育事业经费的增长而逐步增长。
(1)场所是稳定的;
(2)有明确的实践教学目的和内容;
(3)有稳定的教师和辅助人员队伍;
(4)有科研和技术生产活动;
(5)有开展因材施教,开发学生潜能的实际项目;
(6)场地和设施能满足教学需要。
此外,还应根据自身的性质和人才培养要求,规划、选择、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形成完善的实习基地群。
专业设置主要从四个方面考察,一是要符合学校的定位,二是要符合区域(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三是要符合教育规律,四是有专业设置条件要求。结构调整主要考察学校能否根据地方区域(行业)经济发展对人才阶段性实际需要,不断优化专业结构。
注重特色专业培育主要考察学校是否制定了专业建设规划,能否遴选优势专业开展特色专业建设;特色专业建设要充分考虑地方性。
新办专业指评估时毕业生未满三届的专业。新办专业是考察的重点,主要内容为:新办专业的开设是否符合服务面向,开设依据和论证是否充分,专业口径、布局是否符合学校的定位,教学条件(如实验室、设备、实习见习、教学资料、师资队伍等)是否基本满足培养要求,教学质量是否有保证,学生是否满意等。
学校在专业建设中,还需注意几个问题:
一是要把专业建设思路是否清晰、措施是否得力、效果是否明显作为重要问题来思考,明确专业建设的思路、组织、程序、要求等,优化学校与二级学院之间在专业建设上的关系,保持一致性;二是要重视专业能力的培养,并按照专业能力→核心专业能力→核心课程→核心项目→核心平台等的思路,把培养工作做具体、做扎实;三要重视专业团队建设和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四是在“怎样办好专业”问题,要考虑以下十一个对接:(1)专业与产业(链)对接;(2)专业课程内容与岗位要求对接;(3)教学过程与工作(生产)过程对接;(4)学历资质与职业资质对接;(5)教学与培训对接;(6)实习实训基地与就业基地对接;(7)各种专业平台与产业相应平台对接;(8)专业标准与专业认证标准对接;(9)专业团队与产业团队对接;(10)专业创新力与学生创业教育对接;(11)专业能力与学科能力对接。
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是实现培养目标、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的基本依据,是学生在校学习几年中,课内、课外的总体安排。
考察新建高校的培养方案,一是要考察制定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是否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二是要考察制定培养方案的技术路线和论证过程。三是要考察是否体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综合素质三位一体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四要考察培养方案的执行情况及稳定性。专家会仔细分析研究2--3个专业培养方案,包括内容、课程、方法等。
教学计划是学生在校期间教学活动的总体安排,包括课程、课时的总体安排,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的基本形式和依据。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落脚点,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学校应该根据服务面向以及行业发展,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为依据进行课程建设与改革,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完善教学大纲,选择适用教材,提升师资水平,改革教学方法等措施,建设一批优质课程,并通过它们的示范作用,带动课程质量的全面提升。
本观测点要求参评学校依据培养目标定位,优先建好主干课程,科学整合一般课程,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有序开展课程建设。基本要求所有开设的课程均应有教学大纲且严格执行。在教材选用上,基本要求未强调必须使用获奖教材而强调了选用的科学性和评价机制,其目的是注重教材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适用性。本指标没有规定采用多媒体教学课程比例,旨在强调多媒体教学的合理使用和教学效果。提出有效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要求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方法与学习效果评价方法改革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意识增强。主要考察:
(1)学校是否制定了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方法改革的政策;
(2)教师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与参与面;
(3)所采取的措施是否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有利于增强学生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否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全面发展;
(4)课堂讲授是否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讨式、合作式等新型教学方法,考试考核是否方法科学、体现能力培养导向;
(5)学生是否有自主学习和实践的空间,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体地位是否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否得到了充分调动;
(6)尤其强调了考试方法改革,旨在利用学习评价这个指挥棒,看是否促使学生从死记硬背转向灵活应用,是否从重考试结果转向重学习过程。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既有密切联系,又有相对独立性。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在教学计划中应和相关课程保持协调一致相辅相成的关系。
实践教学是教学系统中与理论教学既密切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一个子系统,包括实验、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也包括军训、创业活动以及纳入培养方案的社会调查、科技制作、学科竞赛活动等。
实践教学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与综合素质,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是评估中的关键性指标。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应占有和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地位和学时,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应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在教学计划中应和相关的课程设置保持协调一致的关系。
实践教学强调“做中学”。
实验教学在实践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观测点中所强调的实验开出率要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90%是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在考察实验开出率时,
(1)既要看全校平均实验开出率,也要抽查新办专业实验开出率,同时要注意考察每组人数,以确保实验教学效果;
(2)要考察实验教学运行的规范性,提倡实验教学安排课表化,确保实验时间,避免走过场;
(3)本指标体系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没做硬性规定(一般来说,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的实验。设计性实验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提供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但注重考查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要注意演示性、综合性、设计性各类实验的合理融合;
(4)实验室开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开放考察的内容包括开放的范围、开放的时间(学生可以在任何时候到实验室做实验或通过预约的办法做实验)、开放的内容(在固定时间内开出若干项目让学生去选做,如实验室提供20个实验,让学生在20个实验中选做10个实验,在实验内容上可选择),以及对学生的覆盖面;
(5)实验指导人员结构合理是指作为实验指导人员应该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经验,提倡授课教师参与实验指导,密切理论教学与实践的关系;
(6)实验教学效果可以通过调阅实验报告、现场测试等方法考察。
主要考察学校能否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建设稳定的实习实训教学基地;实习和实训经费是否有保障;采取什么有效措施保障实习和实训的时间,是否收到好的效果。这里强调要保证实习实训时间和效果,要科学制订实习与实训方案,要有胜任的指导人员,要紧跟行业发展及时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教学方法。
考察方法为:查阅相关管理制度、培养方案和实习、实训教学大纲、实习指导书、实习记录和评语、实习总结等相关材料,考察合作教育实习、实训现场。
社会实践是学生了解社会、培养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有效方法,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学校要充分认识其作用,鼓励教师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把社会实践纳入培养方案并规定学时学分,采取有效的管理模式和科学的考核方法,确保效果。
综合训练是指不同类型学校或专业在毕业前结合专业教育技能所进行的类似于毕业设计的综合教育环节,如毕业汇报演出、作品展示、医学临床实习、社会调查报告等。
毕业设计(论文)与综合训练是学生本科所学知识的综合实践。毕业论文的质量,既能反映学生在校学习的质量,也能反映一个学校师资的水平和学校教学管理的水平,因此非常重要。评价一个学校的毕业设计(论文)与综合训练主要看三点:一是选题,选题性质、难度、分量等情况是否体现综合训练和培养目标的要求,是否结合专业实际,按指标要求,一半以上的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要在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中完成。二是过程管理,看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数是不是适当,是否有足够的时间来指导学生,是否有过程管理和监控措施。三是学生成果,看成果是否规范,看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应用工具的能力,写作的能力,表达交际的能力。
关于“一人一题”的问题。“一人一题”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避免相互抄袭的有效前提。对于几位学生共同合作完成一个较大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大题目的总体设计每个同学都要参加,其余部分应做到分工明确,以保证每个同学都能独立完成相应部分工作。
一是教学管理队伍结构合理稳定、服务意识强;二是注重教学管理队伍培训,积极开展教学管理研究,有一定数量的研究实践成果;三是教学管理制度规范、完备,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执行较严格,教学运行平稳有序;四是建立了自我评估制度,发挥教学状态数据库的作用,对教学质量进行常态监控。
教学管理队伍是指校、院(系、部)两级教学管理人员,包括学校分管教学的校领导、教务处专职教学管理人员、教学评估中心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人员、院(系、部)分管教学院长(主任)、教学秘书等。
(1)看管理队伍的年龄、学历、学缘、专业、职称、心理素质、认知实践等方面是否有一个合理的结构,能否发挥出管理队伍最佳的整体管理职能。
(2)看重要岗位的管理人员,如教务处专职教学管理人员、二级学院(中心)分管教学的院长(主任)及教学秘书是否有从事教学工作或教学管理工作的经历,是否具有“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和为教师、学生服务的精神。
(3)看教学管理队伍个人的德、智、才和从事管理工作所必需的业务水平,既要有与岗位相适应的能力、理论和知识水平,又要明确教学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要将教学管理人员的主要精力投入到管理工作当中;服务意识强不强,能不能做到以人为本。
(4)看教学管理制度体系的制定是否科学,执行是否严格,管理工作流程是否顺畅。
(5)教学管理人员是否能够结合国情、校情,遵循教育规律开展教学管理研究,并有系列管理论文。
教学基本文件: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文件;专业、学科、课程、教材、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方面的建设与发展规划;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学期进程计划、教学日历、课表、学期教学计划、总结等。必要的工作制度:学籍管理、成绩考核管理、实验室管理、排课与调课、教学档案保管等制度;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和奖惩制度;学生守则、课堂(实验室)守则、课外活动管理等学生管理制度。这些文件和制度要健全,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并积极采用现代管理技术。
考察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主要看以下几方面:
(1)是否重视学籍管理、成绩考核管理、实验室管理、教学调度、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及奖惩制度、教学档案建设与管理、学生守则、课堂(实验室)守则等基本管理制度,并采取措施确保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
(2)有无完善的教学基本文件(含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学期进程计划、教学日历、课表、学期教学总结等)文件;
(3)采用现代化教学管理技术的情况,教学管理流程是否清晰,教学运行是否平稳、有序。
考察质量标准的制定。没有质量标准就无法评判质量的高低。学校要制定好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相应的考核办法,这些质量标准应结合学校的实际,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所谓主要教学环节是指:理论教学(课堂教学、答疑辅导、考核等),实践教学(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等)、课程考核试卷命题和素质拓展等。
考察质量标准的执行。有了标准和考核办法,就应严格执行。考核时除要求提供系列质量标准文件外,还要考核贯彻质量标准所采取的措施以及执行情况。最重要的是通过审查学生的试题、试卷、报告、论文、设计等,判断是否严格执行和达到了相关质量标准的要求。
学校开展自我评估的目标是:明确学校的定位和培养目标,主动增强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要求,在竞争中获得优势,推动学校各项改革和建设的不断深化,促进学校合理、高效地利用各种资源,不断改进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开展自我评估的重点是:课程评估、教师教学水平评估、专业评估、院系教学工作状态评估、实验室评估、学生学习评估等。评估工作应该有目的、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还应该有科学合理、易于操作的评估指标体系、实施办法和相应的奖惩制度。
建立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的教学质量(含实践教学)监控与保障体系是教学质量控制的重要保证。
质量控制一般有六个环节:一是目标的确定;二是各个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的建立;三是质量信息收集整理与分析(包括统计、检测);四是教学评估(建立学校内部评估机制);五是信息反馈(收集的信息要反馈);六是教学质量调控,整个体系是一个由这些环节组成的闭合系统。
重点考察教学质量监控的组织机构、队伍构成、监控和评价措施,信息处理和反馈通道,查阅教学检查原始资料以及《年度教学质量分析报告》等。
学校有加强学风建设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规章制度与具体措施,有明确的目标和具体内容,有组织保证和经费支持。
成效明显是指,通过审阅材料和实地考察看成效,证明多数学生主动学习,勤奋进取。
看学校是否通过各种措施,提供条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感染,熏陶,激励学生热爱祖国,勤奋学习、奋发向上、诚实守信,自觉遵守校规校纪,考风考纪良好。
主要考察学生是否主动学习、奋发向上?遵守校纪校规的情况(是否自觉遵守校纪校规,考风考纪如何?)学校有无搭建学生课外科技及文体活动平台,有无激励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具体措施(有组织机构、有计划、有场地和经费保障);学生参与面及其评价如何(分析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参与面时,应以较长时间、系统地参加其中一项或几项的人数计入,这一人数约占当年学生总数的40%左右,可视为学生参与面较广)。
是否建立了相关机构并按规定配备兼职班主任或指导教师(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和专职就业工作人员与应届毕业生的比例要保持不低于1:500;按不低于1:5000的比例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设置了相关机构)。
有调动教师参与学生指导工作的政策与措施,形成教师与学生交流沟通机制。
开展了大学生学习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创业教育指导、就业指导与服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心理健康咨询等服务,学生比较满意。
有跟踪调查毕业生发展情况的制度。
从活动内容上看,校园文化活动主要包括课外科技活动、课外文体活动。
课外科技活动:指学校在课外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为目的组织的各项科技活动。学校要有激励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活动平台和具体措施,学生科技活动要有组织机构、有计划、有场地和经费保障;分析学生参与面时,应以较长时间、系统地参加其中一项或几项的人数计入,这一人数约占当年学生总数的多半,即可视为学生参与面较广。
课外文体活动:指学校在课外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组织的各项文化体育活动。专家除考察学校或教学单位组织的大型文体活动外,还要了解各种学生社团组织是否活跃以及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所起的作用。
(1)学生自觉遵守校纪校规,考风优良。
(2)学风建设和调动学习积极性的措施得力,效果好。
(3)校园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丰富活跃,多数学生积极参与,效果好。
(4)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达到要求,具备了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5)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有较多的研究实践成果和省部级(含)以上奖励。
(6)学生对学校教学工作及教学效果比较满意。
(7)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文化心理素质培养方面,措施完善、有效,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好、心理健康,表现出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8)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85%;学生身心健康。
(9)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较高。
(10)应届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达到本地区高校平均水平;毕业生对就业工作的满意度较高。
各职能部门服务人才培养情况好,师生基本满意(1.2);
教师教学效果好,学生基本满意(2.2);
校园文化活动,学生评价较好(6.1);
学生服务的各项内容,学生比较满意(6.2);
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强,学生评价较高(7.1);
学生对学校教学工作比较满意,评价较好(7.4);
毕业生对学校教学工作和就业工作认可度较高(7.4);
学校应针对这些评价内容着手开展工作。
包括德育、专业知识和能力、体育美育、校内外评价、就业等5个方面。教学质量的高低,是以实施培养方案的效果,能否达到预定的培养目标来衡量的。
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品德两个方面。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增强针对性和提高实效。主要考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满意度。
思想品德主要考察:学校是否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十六号”文件的各项规定,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勇于奉献,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良好品质。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积极性以及所表现出的社会责任感。
主要看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的现状、实际水平。基本理论是指学生对基础、专业的基本理论的掌握与应用的能力;基本技能是指基本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应变能力,创新意识等。考察时了解学校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培养的总体设计(培养方案),了解选修课程开设情况、学校的文化科技氛围,学生的实际状况和所反映的实际水平。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
(1)学生的入学水平与学生进校后的学习情况、校内外专家调查情况的比较;
(2)学校进行考试改革、对学生评价改革的情况和效果;
(3)对主要课程的考试试题水平及学生考试结果的分析;
(4)学生在省、市、全国性的考试与竞赛中的成绩;
(5)学生参与职业资质认证培训及获取证书情况;
(6)专家直接与学生接触,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
考察方法主要是:听课,抽查试卷和毕业设计(论文),查看实验实习情况和各类奖项等,了解用人单位反映等。
专业能力是指学生从事所学专业相关工作的基本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应变能力,创新意识等。考察时要了解学校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培养的总体设计,了解选修课程开设情况,学校的文化科技氛围,学生在校成绩(进行考试改革,实现考试“严肃考试纪律,严格处理考试作弊和协同作弊,严格考试管理”等“三严”为前提),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所反映的实际水平;考察了解教师的行业地位,教师的科研情况;毕业设计课题的实际来源比例;学生行业、专业、学科等大赛的获奖情况;就业专业对口率;学生获得职业资质的情况;教师获得职业资质的情况;学校专业评估、专业认证的情况;学校对专业能力自我评价方式。
体育:按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通知(教体艺〔2007〕8号)测试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为85%及以上。学校群众性体育活动普遍开展,学生有良好的锻炼习惯,学生身心健康。
美育:学校开设了艺术教育的相关课程,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性艺术活动。学生在这些课程和活动中,受到了艺术熏陶,养成了正确的审美观念和艺术修养。
校内评价:主要通过走访、座谈、问卷调查或与师生的随机交流,了解师生对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的感受和评价,重在评判师生员工对教学工作的满意度。
校外评价:该指标的目的是看社会对学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质量的评价,是看社会对该校人才的需求。可以通过学校的录取分数线与当地的控制线的差异、第一志愿录取率、新生报到率,用人单位对该校学生的反映、校友的反映、家长对学校的评价、毕业生评价、媒体对学校的评价等信息,反映学校在社会声誉中所处的地位,尤其要重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考察就业率,主要看应届学生的初次就业率是否达到本地区高校平均水平,学校促进学生就业的措施和效果,了解学生对就业工作的满意度,就业岗位与培养目标的符合度。
考察就业质量,主要看毕业生就业岗位与培养目标的符合度,与所学专业的相关性,毕业生对就业岗位的适应能力、发展潜力等。
合格评估主要程序包括:学校自评、数据分析、现场评估、结论审议和整改提高五个环节。
学校合格评估工作要点包括专家进校前的自评自建、配合专家进校考察和专家离校后的整改三个方面:
(1)专家进校前学校自评自建工作是合格评估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加强组织管理,提供组织保障;评建材料准备;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系统的填报与运用;自评报告撰写、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管理信息系统使用等阶段。通过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切实加强内涵建设,实现以评促建。
(2)专家组进校期间,学校要以平常心、正常态对待评估,以学习心、开放态参与评估;以积极主动的精神面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严明守信的评估纪律,配合好专家组或专家独立开展工作,与专家平等交流,营造风清气正的评估氛围。
(3)专家组离校后,学校要认真地梳理专家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整改方案,围绕完善校内质量保障体系,抓住核心有针对性的进行整改,巩固和深化评估成果,形成整改报告并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部评估中心,使学校各方面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
开展评建工作,学校要认真研读合格评估方案,准确理解评估方案的精神实质和每一个指标内涵,树立正确的评估价值取向,并在学校评建工作中注意处理好以下一些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指标体系的要求与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在对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基础上组织开展各项建设工作,学校办学条件在短时间内会得到显著改善,体现了以评促建的成效。但是,学校必须整体理解指标体系,要避免“满足指标要求”,要结合学校实际来理解指标体系,使评建工作与学校长远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因此,学校应以指标体系要求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来开展评建各项工作。
二是正确处理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两者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许多软件指标是以硬件指标为基础的;硬件指标是条件性的居多,软件指标更多的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及其落实,所以必须把两者结合起来,作为整体来设计学校工作,有效改变原有误区,即认为只要“硬件足够硬”,足以显得“软件也不软”的错误理解。
三是正确处理评估工作与日常工作之间的关系。要将评建过程寓于日常工作之中。评建机构主要是分析评估指标,找出差距,明确评建任务,检查任务落实,重点应放在教学工作的改革和建设上,放在强化教学管理上,放在提高教学质量上。日常建设应由相关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负责,评估机构不能代替职能部门开展评建工作。这样才能通过日常工作,达到以评促建的效果。
四是正确处理好合格评估与建立长效机制的关系。目前这种周期性的评估是相对集中的评估,是很有必要的一项综合性评估。但是要注意防止一种不良现象,在取得好的评估结果后,就出现了松劲,甚至严重滑坡现象。因此,学校要建立和完善学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有效的学校自我评估制度,对学校教学基本建设、教学改革、教学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应该始终进行有效的控制和改进。
评建材料准备方面,除自评报告和教学基本状态数据以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教学档案是最基础的部分,是学校工作的“见证”。主要包括学籍档案、学生试卷、毕业论文(设计)、实验报告、实习报告、实验记录等。
(2)支撑材料是“支撑”自评报告的材料,它以能说明自评报告为主要目的,以学校教学档案为基础。
(3)案头材料是为了方便专家进校考察工作而做,属于引导性材料。
主要包括工作手册(其中包含专家工作日程,学校作息时间表,现任领导和中层干部简况一览表,协调组相关人员联络方式一览表,学校的职能部门设置,学校的二级学院、部、中心设置一览表,实验室、实训基地一览表,校外实习基地一览表,其他资料使用说明等)、自评报告、支撑材料目录、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最新版)、本学期的课程表、论文、试卷目录(近一年、一届)、教师队伍名册等基本信息。
评估中,专家在全面考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对参评学校教学工作作出独立判断。考察活动主要分成三个阶段:
做足进校前功课。专家要认真阅读学校提供的自评报告和教育部评估中心提供的全国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及学校教学状态数据分析报告,并通过“全国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管理信息系统”,查阅参评学校的有关信息,了解学校的有关情况,填写审读意见表,拟定考察重点和工作计划。
做全进校后功课。专家通过深度访谈、听课、走访教学单位和有关职能部处、到用人单位调研、召开有关的座谈会;考察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图书馆、体育场馆、网络中心等教学场所与设施;调阅试卷、毕业论文(设计)、课程设计等材料;查阅评估的有关支撑材料;专家组内的信息交流和讨论等活动,了解和掌握学校教学工作各方面的情况和信息。在此基础上,按照评估指标体系对学校的教学工作做出判断和评价,独立投票。
做好离校后功课。根据在校考察情况,专家要写出2000字左右的个人考察报告,其中,问题和建议的内容应占到总字数的一半以上,并在规定时间内交给专家组组长。专家组组长在此基础上汇总形成专家组考察报告。
(1)阅读自评材料(包括:学校《自评报告》和《数据分析报告》)。
(2)听取学校介绍:学校基本情况,评建工作进展,教学改革建设成果,学校特色等。
(3)实地调研考察:包括现场深度访谈、听课、查阅资料、考察、座谈等。
(4)汇总考察情况。
(5)形成评估结论。
(6)通报评估意见:向参评学校领导通报考察评估初步意见。
(7)反馈评估意见:召开一定范围学校人员参加的通报会,通报对学校教学工作的总体评估意见和改进教学工作的建议。
(1)实地考察:由专家组提出考察内容,学校负责组织路线安排。包括各类基础设施,公共基础课及主干专业基础课实验室,重点实验室,主要实习基地,图书馆,电教中心,多媒体教室,体育场,学生出早操、上晚自习,社团活动,学生宿舍,食堂环境等。通过实地考察全面了解学校各方面的情况。除有计划的参观考察外,专家还会随机查看一些学校教学情况。
(2)听课:专家听课的目的是了解课堂教学(包括实验教学)情况,对教师、学生、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风等教学第一线的实际状况有感性认识。每位专家随即听课至少3~5节。
A.不同类型的课程,如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实验课、学校优秀课、精品课等。
B.不同类型教师的课,如老中青教师、教授、副教授、讲师等。
(3)座谈会:由专家组确定讨论提纲和与会人员名单,2小时之内,6~15人左右。
A.不同专题的座谈会,如学科专业建设,教学质量自我监控体系的运行,实践教学环节,教学经费及使用,对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价等。
B.不同类型人员的座谈会,如老中青教师、教学管理干部、教务人员、学校督导组(或评估办)、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优秀教师、学生等。
(4)走访(深度访谈):专家会尽可能对所有的二级学院和主要职能部门都安排走访,深入了解学校各教学单位的教学条件、师资水平、教学状态、质量监控以及学校办学指导思想、教学中心地位、政策制度执行情况等重要信息。
(5)查阅资料:参评学校要汇集整理出各方面的资料。各项指标的评估依据及其支撑材料和补充说明,各类教学文件、会议记录、统计报表、学生作业、试卷、实验报告、课程设计、教师教学日历、教师讲稿等,以备专家随时调阅。
(1)讲课的热情、精神。
(2)讲课的感染力,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对问题探索的深入浅出和启发性。
(4)对问题的阐述是否简练准确、重点突出、思路清楚。
(5)对讲课内容的娴熟及运用自如。
(6)讲课内容的信息量。
(7)教学内容能否反映或联系学科发展的新思想、新概念、新成果。
(8)有无给学生思考、联想、创新的启迪。
(9)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10)有无有效地利用教学媒体。
(1)试卷质量:命题规范情况、题量、难易程度、覆盖面、综合性与提高性题目的水平;
(2)卷面质量:试卷文字、插图等;
(3)试卷评阅:评分标准、阅卷评分情况、试卷分析。
(1)认真学习评估文件,深刻理解评估指标内涵,准备把握评估标准,积极参加评建工作。
(2)主动关注学校评建工作进展,了解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了解学校办学基本情况和教学工作总体情况。
(3)认真备课,按照相关要求上好每一种类型的每一堂课,有效促进教学互动,切实提高课堂质量。
(4)各种教学活动的组织者都要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建设优良教风、学风、校风,营造文明优美的校园育人环境。
(5)扎实做好作业批改、考试命题、试卷评阅、毕业设计(论文)、实验实习指导等工作。
(6)认真做好教学文件、教学档案工作,包括教学大纲、教学周历、教案、讲稿以及过程总结考核材料等。
(7)配合学校、院(部、中心)做好各项工作,按要求及时提供个人相关材料,如证书复印件、论文复印件、其他能够反映教学和科研水平的证件等。
(8)按照学校、院(部、中心)工作进程做好本职工作;同时了解学校、院(部、中心)概况,掌握教学工作情况;严格执行学校及本部门教学工作的有关规定,配合所在部门,做好试卷、毕业论文(设计)及业务档案等资料的归档工作。
(9)加强教室、实验室等教学环境建设,自觉做好实验室教学仪器设备的维护工作,确保仪器设备完好,环境干净、整洁;开放实验室,做好实验室规范化管理工作。